中国母子在大阪走丢,日本站员用翻译器安慰迷路的中国孩子,直到母子重逢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02:04 点击次数:126
大阪环状线的弁天町站,这几天就像一口开足了火的蒸锅。大阪·关西世博会正在举行,这里是通往会场的重要换乘口,每天要接待二十多万人。

光看今年上半年(1~6月)的统计数据,就知道这股热潮有多猛——大阪一共迎来了约847.6万外国游客,比去年同期多了接近180万,创下上半年历史新高。

其中中国大陆游客最多,达251.9万人,同比增加57%;其次是韩国、中国台湾和美国。万博的举办、签证放宽和日元走低,让不少人第一次踏上日本的土地,直接把大阪推成了世界旅游热点。

JR西日本的平石誉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上班的。他的岗位叫“改札总括”,其实就是改札口的大管家,收钱、问路、查车次、应急处理,全都得管。哪趟车晚点了几分钟、原因是啥,他都得马上知道,还要立刻在广播里告诉大家。

这天早上,他一边递着印有电车图案的贴纸给孩子们,一边用翻译机帮外国游客找出口。

一个男的跑来问:“有卖ミャクミャク周边的店吗?”平石马上答:“车站里没有,旁边的便利店有。”

他笑着说,最近远道而来的客人多了不少,除了时刻表,周边吃喝玩乐他也得记得滚瓜烂熟,这样人家才能顺顺利利到地方。

晚上八点,人潮又涌了回来,多数是从万博会场回来的。就在这个时候,站务室里来了个小客人——一个走丢的中国孩子。个子小小的,背着个黄色卡通书包,眼睛哭得通红,嘴里全是平石听不懂的中文。

平石蹲下来,和孩子保持同一个视线,用翻译机慢慢说:“妈妈快来了,等一等哦。”孩子眨眨眼,眼角的泪还挂着。几公里外的大阪西九条站,孩子的母亲急得团团转,在人群中才发现跟儿子走散了。

平石从口袋里摸出一张列车贴纸放在孩子手里——那是日本铁路常见的小纪念品,平石说,送这个是想让孩子知道,“你会平安到站的”。小手摸着贴纸,颤抖慢慢停了。

等孩子母亲的时间里,平石也一直在旁边守着,时不时指指墙上的地图,比划着“妈妈会从这边来”,还倒了杯温水递过去。眼神碰上时,他总会笑一下,那种笑不用翻译,小孩子也能安心……

终于,走廊尽头出现一个熟悉的身影。孩子像离弦的箭一样冲过去,抱住妈妈,哭得上气不接下气:“妈妈,我在车站等你,你去哪了……”

母亲紧紧抱着他,眼里全是泪。

通过翻译机,她不断道谢,还鞠了一躬。平石只是摆了摆手,说“没事”。

另一边,在大阪环状线的车両基地,鈴木達也正在给一列“パレードトレイン”做检修。这是万博特别版列车,车厢里装了900多块LED屏幕,能实时播放外面风景,像坐敞篷车一样。

检修流程细得惊人:先用专用机器给车体来个“大澡堂”,再测每道车门的开合,检查电气系统和受电弓。

虽然现在有了自动拍摄分析的高科技,但每十天一次的人工“打音检查”还是不能少——拿小锤敲一百五十多个螺母和螺栓,听声音判断有没有松动。

这天室外36.4℃,鈴木汗水一直滴到护目镜里,但动作一点没乱。他说,半年才遇到一次松动的情况,但这种事不能有侥幸。

不管是在车站里守着一个迷路的孩子等妈妈,还是在烈日下敲打螺栓,这些人做的都是乘客看不见却息息相关的事。

如今的大阪,外国游客的面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,语言、文化、情绪的差异难免会碰撞,但在弁天町站这样的地方,总有人用耐心、微笑和细节,把陌生变成信任,把紧张化成安心。

这样的善意,其实并不分国籍。无论是在大阪、北京,还是世界上其他角落,总会有人在你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手。或许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瞬间,让我们相信,中日之间的故事,不该只停留在新闻标题里,更应该多一些这样温暖的、来自民间的互相守望。
上一篇:哈登夺冠尚缺一人!
下一篇:没有了